為什么會出現大體量本越來越受歡迎的現象?虎嗅與數位推理愛好者溝通發現,他們有個樸素的共識,劇本殺的核心在于“殺”。“任何有體驗的本子,平衡性、體驗感都要通過‘殺’來演繹。”順著這套邏輯,玩家對演繹、沉浸感的追求會倒逼店鋪采購更大體量、復雜敘事的劇本,這一趨勢由市場端反饋到供給端,劇本殺復盤解析劇本殺作者為適應市場變化會創作更多大體量本,創作天賦有限作者只能注水撐字數——于是,玩家時間成本越來越高,可讀性越來越差,終反饋到單店經營,翻臺率降低,破梗翻車進一步影響玩家復購率。鑒于此,很多一二線城市劇本殺店鋪尚處在賠錢賺吆喝的階段,何況二三線城市。所以,劇本殺始終難以形成從高線向低線城市滲透的趨勢——搜索指數顯示,劇本殺高搜索熱度主要集中在年輕人居多的沿海及中西部一線城市。即便從各個城市門店分布情況來看,我國劇本殺門店也主要集中在一線、新一線城市——數據顯示,2021年5月,大眾點評北京、武漢、上海地區“劇本殺”類別店鋪分別高達663家、634家、551家。
6.投票階段:每名玩家將自己認為是兇手的玩家名字寫在紙上,然后同時用手指向自己在紙上寫的那名玩家(不可棄權)。7.公布真相:所有玩家一同觀看《嫌疑人與真相》并由兇手敘述自己的作案動機和作案過程。注意要點:1.游戲中務必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物劇本中提供給玩家的信息,切勿直接念給另一名玩家聽,劇本殺復盤解析而是要在扮演的同時用聊天、提問等方式將信息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2.當被問到自己人物劇本里沒有的內容時,你可以自由回答,只要不與自己人物劇本中的內容相矛盾即可。3.切勿使用“我劇本內沒有寫”之類的回應,這會嚴重破壞游戲的氣氛。人物劇本:盧記者28歲,單身,職業:大上海時報記者,記者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家庭出身貧寒,獨自來到大城市發展,是典型的鳳凰男。當你被傳喚的時候,你信心十足,你相信你做得一切都天衣無縫,不會被其他人發現的。你懷著無比的自信走進了詢問室。你的作案過程及了解信息:1、朱老板是個有財有名的SB商行的老板,同時是大上海黑道SB幫的龍頭老大,做事心狠手辣,有許多殺人的前科,但都被他的地位和財富給壓了下去;2、朱老板與死者關系不尋常,坊間傳聞死者是朱老板的新歡,但朱
說完了概念、產業鏈,我們再回到那個關鍵問題,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玩劇本殺?首先,劇本殺本質上是情緒消費。玩家參與游戲過程中,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樂情緒,玩家會為了這種愉悅感花錢體驗,這有點類似看話劇或玩狼人殺。但看話劇需要審美水平,狼人殺需要較強的邏輯和表達能力,相比之下,劇本殺只需要進入劇情,玩家即使“躺平”也能玩到。有參與感、有線下社交、低門檻,還能獲取快樂,這種形式確實會讓消費者喜歡。不過,情緒消費的另一面是,一旦情緒調動失敗,消費者會重新計算沉默成本,所以盡管當前劇本殺很火,劇本殺復盤解析但網絡上對劇本殺的評價褒貶不一,兩級分化。另外,劇本殺的代入感,可以滿足玩家逃離現實的需求,換句話說,劇本殺可以幫助玩家進行情感宣泄。一場沉浸式的游戲,從不同的人生經歷中獲得新的體驗和認知,而通過對角色的“移情”,玩家在現實生活中壓抑的情緒往往能夠在這種場景中得到很好的釋放。1942年,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創立了心理劇治療。他相信人類是天生的演員,且具有自然的行動渴望,需要將內在的情感狀態表達出來,以親身的體驗來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比如,年輕人初入職場,對職場、自己的認知不夠,于是工作中產生的很多情緒就被壓抑在心里。他認為自己能將這些情緒消化,但在一次“劇本殺”中,扮演的角色剛好是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年輕人。
盡管已有部分門店和發行商在劇本殺行業成功“淘金”,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劇本殺這個行業還十分年輕,尚未體系化。“無論是線上APP,還是線下門店,整個行業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盈利閉環,現在,它還只是一門讓少數人賺錢的‘小生意’。”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這個行業還十分殘酷,創業者中“有5%的成功率就不錯了。市場從不缺風口,從共享單車到奶茶店,很多風口不到兩年就遍地流血,劇本殺復盤解析劇透測評真相答案兇手角色況且劇本殺連資本燒錢的階段都還遠未到。”資本對劇本殺行業還主要持觀望態度。從現階段來看,劇本殺行業還在夯實內功和基礎階段。從業者在“燒”的是自己的精力,而不是資本投入的真金白銀。北京一家線下劇本殺店主陳鵬認為,劇本殺行業內的上、中、下游從業者,大多是由游戲玩家而來,或原本的一些中小個體商戶轉型,普遍缺乏門店運營的經驗,對這個行業的企業經營、市場和品牌的認知,都有天然的短板和缺失,目前他們仍需要大量補課。